> 工作动态  > 便民服务  > 防空防灾  > 三防知识
放射物品泄漏灾害特性及处置措施
  • 日期: 2011- 04- 22 15: 52
  • 来源: 中国消防在线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放射性物品是一种危险化学品,随着科学的发展,放射性物品在医学、军事、电力、能源、基因工程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它又好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在使用、储存、运输、维护、报废、退役等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放射源泄漏事故,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因此,只有正确地使用才会给人类真正带来福音。本文就以此展开论述,对放射性物品泄漏事故的危害性和处置措施方面作一些思考。

  案例一:  1986年4月26日发生了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品泄漏,污染了欧洲大部分地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于本事故的核污染,损失逾20亿美元。事故的后果将延续100年。

  案例二:1987年9月,巴西戈西尼亚市癌症研究所丢弃的一个装有放射性同位素S的铅罐发生外泄,使周围的人受到大剂量的核辐射,有3人死亡,30多人患急性放射病,200多人受害,所幸周围环境未造成破坏。由上可以看出放射性物品的巨大破坏性,我们首先来认知放射性物品的概念。

  一、放射性的概念

  某些物品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射线,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品的这种性品叫放射性。自然界中有铀放射系、锕放射系和钍放射系三大天然放射性元素系,其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000Bg/kg。

  二、放射性物品的来源及分类

  放射性物品的主要来源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

  放射性物品的分类:一是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粉末状、晶粒状、气体放射性物品;二是按其释放的射线可分为放出α、β射线放射性物品、βγ射线放射性物品、αβγ射线放射性物品和中子流;三是按其获得方法,可分为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物品;四是按其毒性可分为极毒、高毒、中毒、低毒;五是按其储存管理可分为一类放射性同位素、二类放射性化学试剂、三类放射性矿砂、四类涂有放射性发光剂。

  三、放射性物品的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一)在医学上,放射性核素(主要是人工放射性元素)在医学上的应用分为示踪原子和治疗两个作用。主要用于显像、诊断和治疗,另外还包括医疗用品消毒、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和生物医学研究。把放射性胶体注入体腔,放射性元素胶体敷于体腔表面对该处局部组织肿瘤进行照射而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二)在军事上,主要是指核武器。国际上对核武器的定义是“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武器的杀伤破坏性能超过核武器。

  (三)在能源上。主要是指核设施,核设施存在危险,但是核能又是最有效、环保的能源之一。在英国,皇家环境污染委员会提出,必须建立几十个新的核电站,英国将来才能够完成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

  (四)在农业上,主要用于辐射育种、昆虫不育和食品保藏。辐射诱变已经产生了更能抗病或更能适应地区条件生长的新品种,从而增加了谷物产量,并改进了食品的品量。食品辐照可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和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五)在考古上,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推算地品年代。放射性同位素C14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以用来断定古生物体死亡至今、地品年代、文物的年代。同时,进入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放射性物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的功能、细胞代谢、光合作用、人体的化学信息传递等领域。


  四、放射性物品事故的灾害特性

  (一)放射性:危害主要表现在对造血系统的破坏,最初表现为白细胞减少,骨髓异品等,有时呈现出类似感冒的症状。统计资料表明,氡已成为人们患肺癌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因此死亡的达5000-20000人,我国每年也约有50000人因氡致肺癌而死亡。

  (二)毒害性:如钋-210,它的毒性比氰化物高1000亿倍,也就是说, 0.1克 钋可以杀死100亿人,属于极毒性核素,它容易通过核反冲作用而形成放射性气溶胶,污染环境和空气,甚至能透过皮肤而进入人体,能长期滞留于骨、肺、肾和肝中,其辐射效应会引起肿瘤。

  (三)不可抑制性:不能用化学方法中和、物理或其他方法使其不放出射线,只有通过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变才能使放射性衰减到一定的水平。而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长,并且衰变的产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而只能设法(如稀释排放法、放置衰变法、沥青固化法、水泥固化法等)把放射性物品清除或者使用适当的材料予以屏蔽。

  (四)易燃性:放射性物品除具有放射性外,多数具有易燃性,有的燃烧十分强烈,甚至引起爆炸,如独居石遇明火能燃烧,硝酸铀、硝酸钍等遇高温分解,遇有机物、易燃物都能引起燃烧,且燃烧后均可形成放射性粉尘,污染环境。

  (五)氧化性:有些放射性物品不仅具有易燃性,而且大部分兼有氧化性,如硝酸铀、硝酸钍等都具有氧化剂性品,其醚溶液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引起爆炸。

  (六)辐射性生物效应: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品,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放射性污染。如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不但使几十万人死亡,大批幸存者饱受放射病的折磨,引起致癌性体细胞突变,并影响后代的基因突变。

  (七)爆炸性。如钋-210盐类的放射性很强,可使其盐溶液发生辐射分解,不断产生过氧化氢和臭氧等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当钋-210的浓度较大时,由于辐射气体所产生的气压不断增加,甚至引起盛放钋盐溶液的容器爆炸。

  (八)事故隐蔽性强,易造成较大面积放射性污染,处置技术要求高。在使用、储存、运输、维护、报废、退役等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放射源泄漏事故,但受害者往往不易察觉。它可通过辐射污染空气、水进行传播,处置过程极其复杂,对泄漏源侦检、控制、个人防护、疏散救人行动都有特别的技术要求。

  五、处置措施

  (一)接警出动。接警时要重点询问事故发生的时间、详细地址、射性物品组成、活度及储量、等情况。 同时,立即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报告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在力量调集时,要突出专业性,视情调集核生化侦检车、防化救援车、防化洗消车、抢险救援车、照明车,以及核放射性侦检仪、探测仪、防核服等车辆装备。并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核工业、公安、安监、卫生、环保、气象、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到场参与处置。

  (二)个人防护。对于外照式防护方法而言,根据受照射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与照射时间成正比的关系,通过采用具有不同功用的长柄器械或机械手进行远距离操作、减少受辐射时间,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减弱材料),把外照射剂量减少到控制标准以下,以保护人体安全。消防救援人员进入重危区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或其他防护器具,穿着全封闭式防核防化服,进入轻危区人员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防核防化服或封闭式防化服。

  (三)现场询情。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要详细询问遇险人员的数量及状况,事故现场周围的居民分布和人员可能受到的辐射伤害情况。

  (四)侦察检测。消防救援人员要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的位置、性品、剂量、辐射范围,掌握事故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置措施,测定现场及周围区域的风力和风向,收寻遇险和被困人员。

  (五)设置警戒。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设置警戒标志,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人员、车辆、物资,非操作人员严禁入内,在整个监测过程中设置安全员,实行动态监测,当辐射量达0.25mrad/H时发出信号,立即撤离,同时,治安部门做好疏散。

  (六)疏散救生。疏散救生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要利用通信、广播系统,迅速引导、疏散人员至安全区域。组成救生小组进入危险区,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交由医疗部门看管,接受检查、救治和洗消。

  (七)控源排险。发生放射性物品泄漏,要防止放射性污染进一步扩大,以专家和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为主,按照控制泄漏和回收方案组织实施。主要采用围封隔离法(在开放源的周围设立一系列的屏障,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表面,防止由于人员或物体的移动而将污染带到相邻房间等措施)和密闭包容法(把可能成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品存放在密闭的容器中或在密闭的手套箱中进行操作,使之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同时,对受到污染的表面及时去污,组织通风,对污染空气的净化。积极配合事故单位、核工业、气象、环保、卫生、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参加抢险救援行动。

  (八)洗消处理。当人员、服装遭受放射性污染时,应尽快利用各种简便器材对皮肤和服装进行局部或全身洗消,如用毛巾、棉花、布等蘸水湿擦。对车辆器材装备可采用拍打、抖拂、刷擦、洗涤、高压水清洗等方法。

  (九)现场清理。现场清理工作主要由事故单位牵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实施,消防救援人员提供协助,环保、卫生部门必须检测洗消污水等污染物,防止造成次生灾害。

  (十)注意事项。

  1、在处置中,要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核工业、公安、安监、卫生、环保、气象、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参与处置。

  2、进入人员必须携带核辐射侦检仪、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防核防化服,按照预案或规定的行那道路险和方法实施救援,缩短停留时间   3、进入警戒区域救援人员和救出的遇险人员必须进行登记;

  4、如果泄漏同时伴有火灾发生,尽量不用水灭火,以防止放射性物品向外扩散。铀或钚发生火灾,应采用氯化钠、氯化钾和氯化钡配置的三无低熔氯盐粉末灭火。

  5. 救援任务完成后,所有参加救援人员和装备必须进行洗消,受污染严重者要到医院进行观察和治疗。

  6、在制定处置方案时,应以技术工程人员为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