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日期: 2019-04-29 08:54 信息来源:市人防办(市民防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防事业凝聚民心、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淮安市民防局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大局”的工作目标,在打好服务企业促发展、服务群众聚人心、服务社会促和谐的“服务牌”上下功夫,努力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一、深化“三访”工作,着力打造创新型基层党组织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能浮在表面、隔靴瘙痒,党员干部必须放下“架子”,走出机关、下基层、进社区、接“地气”。

一是访企业,知百家事。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定期开展企业走访活动,把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舞台。组织党员业务骨干走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宣讲人防政策法规,了解开发企业在人防工程施工、易地建设费征缴和人防工程竣工验收等问题上存在的困惑,主动对接,上门给予业务指导,优化办事流程,让开发企业少走弯路,推动项目建设速度。今年以来,共开展行政指导180项,其中华德力运河城一期人防工程行政指导案例入选省法制办全省行政指导优秀案例选编一书(全省共10个案例)。用真诚服务,赢得开发企业的理解支持。此外,深入帮扶企业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摸清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了解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运转上存在的难题,将企业信息以及需解决的问题分类反馈给相关部门,促进各部门与企业见面交流,督促他们及时进行解决,并定期回访企业,落实问题解决情况,建立了制度化的沟通协调关系,架起了政企“连心桥”,真正做到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

二是访社区,串百家门。深入引河社区走访,就社区民防工作站建设、社区文化设施配套、社区医疗卫生和社区养老等问题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交流,一起畅谈民生社情,共话社区发展。通过“串门”摸清社区困难群体的底数,建立“一对一”长效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民防工作进社区为载体,完成社区民防工作站建设任务。通过“家访”弄清社区发展现状,协调解决社区办公用房短缺、学习书籍不足等问题,确保社区活动有场所、有载体;结合“5.12”防灾减灾日、“9.18”警报试鸣等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疏散演练,通过演练普及防空防灾知识,提高居民防灾避险技能。

三是访农村,认百家亲。组织领导班子和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走进农村调研,以农业生产、春耕备耕、项目启动等重要工作为契机,集中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活动。走访村民,看清村情村貌,聆听村域经济发展情况和面临难题;走访慰问贫困户,送去党的温暖。制定针对性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资金,为扶贫村修建灌溉泵站和灌溉水渠,有效解决村民秋种缺水问题。动员党员领导干部为村民送技术、送政策、送项目、送服务,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

二、聚焦“三项”服务,着力打造务实型基层党组织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作用,围绕平台建设、文化建设、平安建设,踏踏实实为民做好事、办实事。

一是服务企业促发展。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走进企业,带头开展帮扶服务活动。前移平台,主动服务。推进“党员责任区”建设,在项目建设中,主动与开发企业沟通,提前介入,了解项目前期信息,提出人防工程建设参考建议,做好参谋咨询。提速提效,创新服务。 推进“党员示范岗”建设,在窗口落实“一审一核项目五天办结制”,提高审批效率,将窗口“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常态化。政务服务中心民防窗口多次被评为“优胜窗口”,工作人员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强化责任,贴心服务。推进“党员决策站”建设,对企业困境,动员党员建言献策,有重点地协调解决企业技术工种短缺、生产工艺落后、销售市场萎缩等重难点问题,为企业节约资源,实现降本增效。

二是服务群众聚人心。关注民生,开展民防工程标识工作,让老百姓了解应急避难场所详细分布,熟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指导战争或者灾难来临时,知道往哪躲,怎么样防护。全市310个民防工程、18个应急避难场所、34个疏散地域和1个疏散基地实现标识标牌全覆盖。大力开展“党员进社区,共建新家园”活动。利用民防工作进社区优势,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举办再就业人员培训班,深入社区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为社区扶贫助困、再就业等各项工作做贡献。结合“七一”、“重阳”等时间节点,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开展义务劳动、防空防灾知识宣传等便民服务活动,既服务了居民,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又锤炼了党性,增强了宗旨意识、 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是服务农村促和谐。组织机关党员与帮扶村结对子,做好“七帮”,即:帮抓生产、帮上项目、帮转劳力、帮建工程、帮惠民生、帮创平安、帮促廉政。党员干部驻农村,做到“七参加”,即:参加农事活动、参加文体活动、参加义务劳动、参加应急行动、参加村里会议、参加治安防范、参加廉政建设,发挥信息员、调解员、监督员、协调员、服务员、调研员、办事员的“七员”作用。驻村干部通过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办百家事,深入基层一线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助民富、惠民生,使包村驻村活动真正成为深受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三、锤炼“三支”队伍,着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党员干部是主体。一定意义上讲,党员领导、干部、职工的服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水平。

一是锤炼服务型领导班子。建立基层意见征集制度,将“耳朵”伸长到一线。领导班子带队深入县(区)人防办、服务对象及街道社区、挂钩帮扶村听意见、访实情,查找帮扶项目,确定帮扶对象;建立领导联系挂钩县(区)民防工作制度,要求班子成员每季度带课题赴县(区)调研,有重点地帮助县(区)人防协调解决组织机构不健全、多媒体警报器建设任务重和基本指挥所建设进展缓慢等难题。建强化学习意识,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服务意识。制定和完成了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办民防道德讲堂、民防知识大讲堂;依托警校,先后举办紧急救助员培训班、全市民防系统综合业务培训班、社区主任培训班。强化创新意识。组织开展党建 “五个微”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开展进一步提升全局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组织建设,做好局机关党委的换届选举工作,及时调整充实2名党委委员,打造了一支能干事、肯干事的机关党建班子。

二是锤炼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充分用好、用活帮扶政策,深入推进“三进三帮”活动,选派党员干部赴基层锻炼,锤炼服务品格, 增强服务才干。 注重为农户、为企业致富出主意、想办法,帮助社区分析、查找该家庭致贫的原因。。积极和社会中介机构联系,帮助“4050”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先后多次走访慰问城镇特困家庭,送去帮扶资金。做好企业办实事工作,全面调研企业生产经营难题,积极协调解决为企业发展壮大排忧解难。民防党员干部在工作推动中凸显服务意识,以汇集民智、维护民利的自觉行动不断增进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是锤炼服务型人才队伍。对人才的重视,就是对党的事业、国家发展后劲力量的重视。实施“人才选储”工程。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意把熟悉党的群众工作方针政策、群众工作经验丰富、能力较强、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选进党员队伍。加强人才储备,采取群众推荐、局党委考察、组织部门备案的办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党员后备干部队伍。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理论武装,切实解决一些干部职工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方案,把学历教育、外出考察、集中培训等结合起来,提高其致富和带富能力。实施“业务提升”工程。制定实用型人才培训规划,加大对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和指导。对于那些创业型实用人才,鼓励他们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社区,利用所学帮助基层群众发家致富。

走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有践行的“真自觉”,想方设法地真正走进群众,成为他们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淮安市民防局  陈蒙)

摘自《广东省人防办网》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